8月21日,12306客服确认——目前高铁站台没有全面禁烟规定,有些站台设有吸烟区,只要不影响别人,在规定范围内可以抽。
这句话像一颗石子丢进水面,立刻激起了公众热议。
有人忍不住说,比泡面味更让人崩溃的,就是站台里的二手烟味。
我有过类似的经历。
夏日午后,在广州南站候车,站台上人头攒动,热浪与汽笛声混杂。
前面一个大哥点燃烟,淡蓝色的烟雾在闷热的空气里几乎纹丝不动,像条慵懒的蛇缠住每个呼吸的人。
我下意识屏住气,可背后的小女孩还是忍不住咳了几声,她妈妈一边扇风一边皱眉——这样的场景,其实并不罕见。
很多网友说,泡面味顶多是味道重,二手烟却是健康威胁。
医学专家早已指出,二手烟不存在所谓“安全剂量”,任何暴露都可能危害健康。
《南方日报》的一次实测也很直观:在人群密集的站台,吸烟者点上一支烟,3米内的PM2.5浓度瞬间飙升20倍以上。
广州市控烟协会2024年的报告更指出,站台吸烟区周边空气质量超标率高达78%。
这不是小题大做,是确确实实的公共健康问题。
12306的回应很官方:站台多数是露天,有吸烟区和灭烟设施。
对于网友建议增加或调整吸烟区的位置,他们会记录反馈。
但截至8月22日,没有进一步的政策变化。
有人支持全面禁烟,理由简单——高铁站台虽然露天,但结构封闭感强,加上人多、通风不佳,烟雾容易聚集难散,老人、孕妇和孩子成了最大受害者。
也有人觉得全面禁烟不现实,不如设置更多位置合理的吸烟点,既方便吸烟者,也降低游烟危害。
媒体评论的角度更尖锐:法律层面,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》早就说了,室外吸烟区不能设在人流必经之处。
上海、深圳的控烟条例也明确,人群聚集的公共交通等候区禁止吸烟,这些都是可借鉴的先例。
上海在2024年底还发布了针对室外二手烟的细化规范,提倡“室外不随处吸烟”,八类重点场所被纳入管控,高铁站台显然符合这个逻辑。
可现实是,全国高铁站台的控烟尺度不一,有的地方形同虚设。
比如今年4月,郑州铁路公安一个月就处理了25起高铁吸烟警情。
大多集中在站台与列车连接处——烟雾借着风往人群里钻,让你避都没法避。
生命时报报道过“游烟”的威力:无风时,烟雾能飘10米;有风时,化学物质可达25米。
一般建议至少与吸烟者保持15步以上的距离,还得尽量站在上风口。
但在人潮汹涌的站台,这几乎是奢望。
我时常想,一个文明程度高的社会,不该让“我想抽”凌驾于“我想呼吸新鲜空气”之上。
禁烟不等于剥夺吸烟者的权利,而是把权利放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去实现。
毕竟,买高铁票的人,买的不是夹杂烟雾的空气。
我们接受在车厢内禁烟的规则,那站台呢?
它同样是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一环,乘客的健康权也不该打折。
当然,执行难度是现实问题。
执法巡查、人手成本、对吸烟者的劝阻力度,都是挑战。
但如果有更多城市像上海、深圳那样立规矩,把站台禁烟纳入地方控烟条例,并配套明确的处罚措施,情况或许会明显改善。
技术上,可以增加电子监控抓拍违规吸烟行为,或尝试在站台引入空气质量监测,当PM2.5异常升高时触发广播提醒。
我个人更倾向于逐步推进:先在人群密集的车次和时间段试点禁烟,同时优化吸烟区的位置,比如设在远离候车人群的末端,配合隔离设施,减少烟雾回流;再配合大规模健康宣传,让更多人意识到二手烟不是“小事”,而是可以导致慢性病甚至癌症的危险因素。
最终,这场争论不是“吸烟vs不吸烟”的二元对立,而是社会在公共利益和个人习惯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的过程。
也许若干年后,当我们回头看,会觉得在高铁站台禁烟是顺理成章的事——就像今天没人再质疑车厢禁烟一样。
可要到那一步,需要的不只是一次网络热议,而是制度、执行、公众意识三方面一起发力。
在站台上被迫吸过二手烟的人,大概都会有同样的感慨:那一刻你会特别想要一口干净的风。
希望这份干净,早日成为每个人的权利,而不是奢望。
在线股票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