咸丰帝年少时坠马成为跛脚,长大后资质平平,能力远不如弟弟奕訢,却能成为大清皇帝,这件事着实诡异。这件事之所以会发生,一方面是咸丰帝的排行占了优势,另一方面是他的老师杜受田“藏拙示孝”的策略起到了作用。
据说,道光帝晚年生病,打算立下皇储,为了考察咸丰帝和奕訢,曾召二人入对,二人的老师分别对他们面授机宜,奕訢的老师让他知无不言,杜受田知道咸丰帝才能、口才不如奕訢,便让其跪在地上哭泣即可。按照老师所讲,奕訢在道光帝面前大谈治国方略,全然不顾及道光帝身体虚弱,精力有限,支撑不了太久。
咸丰帝则什么也不说,只是跪在地上痛哭流涕,一副很担心道光帝身体的样子,心思根本不在答题本身。道光帝本人是个大孝子,便对咸丰帝的表现很满意;至于奕訢,则被认为缺乏孝道,顶多只能当个辅佐者。还有一次,道光帝带着众皇子去狩猎,奕訢骑射功夫了得,射杀了很多野兽,咸丰帝腿脚不便且不善骑射,结果什么收获也没有。
道光帝检查成果的时候,看到奕訢收获颇丰,咸丰帝却一无所获,便问其为何,咸丰帝便说,“此时正值春季,万物繁衍,不忍射杀!”道光帝对这话很满意,认为咸丰帝具备仁君潜质,便决定立其为嗣,实际上这话是杜受田教咸丰帝说的。奕訢因为用力过猛而错失皇位,咸丰帝也有投机取巧的嫌疑,清朝的历史也就此改写。不过,咸丰帝继位后才知道,大清皇帝也不是那么好当的,且不说他能力如何,他的运气也实在是太差了,简直倒霉到家了。
01
说不好听点,咸丰帝接手的江山,其实就是个烂摊子。从乾隆帝开始,清朝因为闭关锁国的政策,拒绝与西方世界交流,所以在技术上开始落后。缺少先进技术加持的清朝,很快就在农业、工业和军事上与西方国家拉开差距,而逐渐强大起来的列强,则开始觊觎东方的财富。
嘉庆帝其实也挺倒霉的,他刚继位就爆发了规模浩大的白莲教起义,前后花了九年时间,动用了十六省数十万军队,花费了2亿两白银才平定,国库都被打空了。国库空了还不要紧,清朝还面临许多其他问题,比如因人多地少而导致的人地矛盾,大量百没有饭吃;还有积弊丛生的官场问题,清朝官员贪腐横行、尸位素餐,就连清朝的八旗和绿营也都被腐蚀到失去战斗力了。
政治腐败,经济倒退,军事乏力,大清朝简直漏洞百出。嘉庆帝曾试图解决这些问题,却遭遇了失败,他平庸的儿子道光帝接手后,也没能解决,反而加剧了这些问题。更要命的是,道光帝在位时,强大起来的西方列强,最终对清朝下手了,第一次鸦片战争轰开了清朝国门,瓜分中国狂潮也随之拉开序幕。
道光帝这辈子没什么可拿的出手的,唯一可以吹嘘一下的就是平定新疆张格尔之乱。除此之外,大清所有的问题,都在道光帝手中被放大,清朝进入到内忧外患的局面。咸丰帝刚继位的时候,清朝其实已经很虚弱了,外患还没有完全显露,内政才是最大的问题。历史上绝大多数王朝的灭亡,最致命的问题往往不是外敌,而是内耗太严重,就拿明朝来说,要不是党争太严重,清朝不可能有机会。
咸丰帝对外部世界所知甚少,尤其是清朝与西方的差距,他几乎一无所知,但如果要说清朝内政有什么问题,他却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。据记载,咸丰帝刚继位的时候,颇有“振作之心”,并且他很快就采取了措施,对官场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。首当其冲的是军机处,作为清朝权力中枢,却养着一帮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,比如穆彰阿,此人被评价为“在位二十年,亦爱才,亦不大贪,惟性巧佞,以欺罔蒙蔽为务”,这样的人如果继续留在军机处,清朝根本就没有希望。
还有耆英,此人就是妥妥的投降派,专干一些卖国求荣之事,此人若在,清朝必亡,咸丰帝对其厌恶至极。于是,咸丰帝以“保位贪荣,妨贤病国”的罪名罢黜穆彰阿,永不叙用;至于耆英,因其是宗室成员的缘故,只是被罢职。还有奕訢,他对咸丰帝取巧上位十分不满,兄弟因此失和,咸丰帝为了稳固皇位,将其排挤出军机处,纵观咸丰一朝,他始终遭受打压。
在清理完军机处的庸臣之后,咸丰帝让肃顺等改革派大臣进入军机处,肃顺很快就开始了一场自清朝建国以来,力度最大的官场整风运动。肃顺也是清朝宗室成员,他是济尔哈朗的七世孙,很有才学,能力很强,也很有手段,历史上以铁腕而著称。
借着“戊午科场案”,肃顺将文渊阁大学士柏葰、兵部侍郎李鹤龄、主事罗鸿绎等人斩首,被处置的官员达到91人之多,从而开启了一场打击贪腐、严惩渎职的行动。在肃顺的努力下,自乾隆后期以来的官场贪腐风气有了很大的改观,其力度之大,比之雍正帝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道光时期,官员们阳奉阴违,报喜不报忧,表面上勤勤恳恳,实心办差,暗地里却尸位素餐、大贪特贪,这样的事情在咸丰帝继位后不到一年,就基本看不到了。肃顺还特别重视人才,尤其是汉人,他认为满人已经被严重腐化,想要救国,只能重用满腹才学和谋略的汉人。
据记载,肃顺“轻满员”而“雅重汉人名流”,常常不拘一格举荐汉人,曾国藩、左宗棠、胡林翼、郭嵩焘等著名汉族官僚,都是他举荐黑咸丰帝的,后来太平天国之所以能够平定,这些人起到了决定性作用。肃顺本人也非常崇尚汉学,平时来往的也都是汉人,他府中还养了不少汉人门客,比如著名的“肃门七子”,他尤嫌人才太少,时常派人四处网罗人才。
在肃顺的影响下,咸丰帝也对汉人十分推崇,清朝自建国以来“重满抑汉”的策略,在咸丰朝得到了真正扭转,汉人开始主导清朝的内政外交,清朝迎来了一场巨变。官场肃清了,人才也有了,接下来就是大干一场了,但咸丰帝太倒霉了,继位不到一年,就遇到了一件大麻烦事。
02
咸丰元年(1851年)元月,太平天国起义爆发,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,起义军很快就席卷大江南北,占据了汉阳、岳州、汉口、南京等军事重镇,威胁到清朝腹地的安全。这一幕,与嘉庆帝刚继位时爆发的白莲教起义多么相似,嘉庆帝为了平定白莲教起义,付出了沉重的代价,咸丰帝注定也一样。
与白莲教起义不同的是,太平天国运动的组织性更强,战斗力也更彪悍,领袖洪秀全擅长用教义蛊惑人心,他手下还有不少优秀的文臣武将,比如杨秀清、石达开、萧朝贵、韦昌辉等人。尽管太平军不是正规军,但清朝的八旗、绿营,早在白莲教起义时就被证明是没有战斗力的,要不然清军在面对洋人时,也不会输得那么惨。
事实上,早在洪秀全起义之初,清军就开始围剿了,非但没能剿灭,起义军还越发壮大。眼瞅着太平军所向无敌,清军无法遏制,咸丰帝开始着急了,此时他要兵没兵,要钱没钱,境遇比嘉庆帝还惨,毕竟乾隆帝给嘉庆帝留了不少遗产,道光帝却啥也没给他留下。
这个时候,有人对咸丰帝说,既然八旗、绿营不是太平军的对手,为何不来个“以汉制汉”,即让汉人官僚组织团练,训练地主武装,用汉人的智慧和谋略来对付太平军呢?咸丰帝一听,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啊,而且嘉庆帝当年也用过,效果很不错,白莲教起义就是一群汉人地主武装给平定的。
不过,咸丰帝手里没钱,还是有些为难,这时候大臣又对他说,根本不用给钱,将战利品赐给他们就可以了,朝廷只需要赏赐给有功人员官职、爵位即可,花小钱办大事,何乐而不为?咸丰帝十分心动,但依然有顾虑,毕竟让汉人掌握军权,清朝满人的统治地位和皇权将会遭受巨大威胁。
就这个问题,咸丰帝与肃顺进行了磋商,肃顺认为,如果不办团练,那么太平军就灭不了,国家也可能要亡,两害相比取其轻,还是重用汉人比较好,至少可以保住江山,至于其他问题,后面可以慢慢解决。咸丰帝认为有道理,便下达了办团练的诏书,当时他一口气封了40多个团练大臣,许多原本碌碌无为的汉族官员,终于等来了崛起机会,曾国藩、左宗棠、胡林翼、李鸿章等名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。
靠着这帮汉族官员,清朝前后花了14年时间,才彻底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,不过清朝也因此遭受巨大打击。首先,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高峰,其势力一度发展到18个省份,长江中下游的富庶地区被占据多年,战争波及半个中国,它虽然覆灭了,但清朝也国力大减,在战争中死亡的人口和损失的财产,都是难以估量的;其次,为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,咸丰帝将军权下放,汉族官僚掌权之后,开始抱团取暖,逐渐掌控了地方政权,尤其是东南富庶地区和西南,地方督抚多由汉人担任,仅从湘军走出来的督抚就多达36人。
地方督抚权力太大,与清廷就形成了对抗,清廷为了稳固自身统治地位,只能妥协,还不得下放财权、事权和人事权。如此一来,地方督抚名为清朝臣子,实则是割据一方的诸侯,这就为清朝日后发生的一系列变故埋下了隐患,比如东南互保、辛亥革命。
就拿辛亥革命来说,除了被革命党占领的省份和袁世凯控制的地区之外,竟然有多达13个省份的督抚宣布独立,直接造了清朝的反。可见,太平天国运动对清朝是致命的,如果说咸丰帝原本有机会挽救清朝,那么他在经历这一事件之后,可能性就很渺茫了。
03
如果只是太平天国运动,咸丰帝或可应对,但关键是他的运气不是一般的差,就在太平天国运动走向高潮之际,列强也开始搞事情了。事情还要从鸦片战争说起,清朝战败之后,道光帝被迫与英国签订《南京条约》,在许诺割地赔款之后,英国仍不满足,要求清廷允许住在广州城外的英国商人入城居住,此举不安好心,当即遭到了道光帝的拒绝。此后十几年,英国一直没有放弃,只不过由于欧洲战事再起,英国分不出兵力对付清朝,这才暂时搁置此事。
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,英国人很快就发现,起义军信奉的拜上帝教,竟然出自基督教,这让英国殖民者看到了机会,他们认为,与其跟外教强硬的咸丰帝进行无休止地谈判,不如想办法跟太平天国合作,以此威胁清朝,继而从清朝榨取利益。
为此,英国积极与太平天国进行联络,不但几次派遣公使出使太平天国,还派遣了大量传教士到太平天国活动,从而对太平天国进行渗透。太平天国对外国人的态度,其实很值得玩味,表面上看,他们对欧洲人很客气,还留用了不少传教士,实际上这些都是假象,他们厌恶满清统治者,但更厌恶入侵中国的列强。
只不过,洪秀全认为自身还没发展壮大,还不是跟列强撕破脸的时候,便选择与虚委蛇,假装对列强很友好,实际上对列强的渗透严防死守,可谓滴水不漏。咸丰四年(1854年),英国人逐渐看清了洪秀全的嘴脸,便感到很失望,又回过头来向咸丰帝提出修改《南京条约》的要求,想要把允许英国商人进入广州居住、扩大开放中国商品市场等条款加进去。
别看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输了,但咸丰帝并未意识到清朝是输在了落后,对外部世界极端无知的他,认为清朝之所以会输,在于八旗、绿营不堪重用,士不用命,主将无能。所以,咸丰帝其实并不怵英国人,便很坚决地拒绝了修约要求。英国人也不含糊,此时他们已经从欧洲战争中抽身而出,打算全力对付清朝,便跟法国人一起故意挑起事端,先后制造了“亚罗号事件”和“马神甫事件”,继而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。
还别说,英法联军在进攻广州的时候,竟然被清军给击退了,这让咸丰帝认为自己的改革是有成效的,说话也更硬气了。咸丰八年(1858年)三月,英法联军卷土重来,这一次他们将目标瞄准天津,打算给咸丰帝一个狠狠的教训。这一战清军惨败,大沽口炮台设施陈陋,年久失修,守军战斗力差,主将畏敌逃走,加之太平天国牵扯了清军,无法组织援军,大沽口炮台最终被占领。
大沽口沦陷后,天津岌岌可危,天津一旦有失,北京就危险了,咸丰帝被逼得没办法,只得派遣桂良、花沙纳到天津议和,与英、美、法、俄分别签订《天津条约》。看着条约副本,咸丰帝很是恼火,为了避免两线作战,加之没有割地赔款,便批准了条约。但是,还没等条约正式生效,英国人就反悔了,认为要价太低了,打算重新挑起事端,争取更多利益。
咸丰帝很生气,便加强了大沽口的防务,等英法联军再次来攻,却因为轻敌而被击退。咸丰帝见大沽口获胜,又重拾信心了,马上单方面撕毁《天津条约》。实际上,咸丰帝对形势出现了误判,也低估了英法等国入侵清朝的野心。咸丰十年(1860年)春,英法联军在经过数次增兵之后,人数达到两万余人,战舰数十艘,再次对大沽口发起进攻。
咸丰帝也知道大沽口缺少援军,这场仗可能会很困难,便在和战之间徘徊不定,结果一犹豫,就错失了在北塘歼灭英法联军的机会。此后,咸丰帝依然迟疑,多次错失良机,还调走了大沽口的主将,导致大沽口再次失守。之后,清军就没什么机会了,天津很快就沦陷,咸丰帝为了避免事态扩大,派遣怡亲王载垣、兵部尚书穆荫前去议和,英法假装答应,却继续组织兵力入侵北京。
后面的事情大家都清楚,清军在八里桥之战失利后,英法联军得以入侵北京,火烧圆明园,咸丰帝则逃往承德避暑山庄,后来派人与英、法、俄分别签订《北京条约》。这一结果其实是可以预见的,以清朝当时的情况,还不足以跟英法一战,咸丰帝认识不足,盲目开战,结果造成了更大的损失。
04
咸丰帝在位11年,可以说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内忧外患,如果没有太平天国和列强的干扰,我想他可能会干出一番成就,只可惜他生不逢时,本想大干一场,却反被大干一场。来到承德之后,咸丰帝可谓心灰意冷,他见太平天国迟迟无法剿灭,列强又虎视眈眈,他纵然有万般豪情,也无法挽大厦之将倾。
古人常说,攘外必先安内,咸丰帝太着急了,安内还没实现,就急着想攘外,这是他在策略上的一次重大失误,也是他太过着急的一种表现。与列强达成条约后,咸丰帝本想返回北京,但肃顺却想着抓权,他认为北京是以恭亲王奕訢为代表的八旗贵族的地盘,不如留在承德,便阻扰咸丰帝回京。
咸丰帝在承德住久了,竟然喜欢上了这里的生活,无忧无虑,想干嘛就干嘛,何乐而不为,所以干脆长住下来。在承德的时候,咸丰帝最喜欢干的事情有四件,一是听戏,二是美色,三是鸦片,四是美酒。这四件事情,咸丰帝无一日不做,他之所以愿意沉浸其中,不单单因为他爱好这些,更在于他想借此麻痹自己,因为他感觉太无力了,愧对祖宗先人。久而久之,咸丰帝的身体就垮掉了,结果30岁就去世了。
咸丰帝不是典型的昏君,毕竟他曾经努力过,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,原本一切都在重回正轨,结果内忧外患就来了,清朝的局势变得比道光时更差。我们来看一组数据,就知道咸丰帝有多努力。道光帝去世时,国库只有存银187万两,到咸丰三年的时候,就只剩下30多万两了,为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,咸丰帝采取了很多措施,比如推行捐官,铸大钱,发行官票和钱票,推行厘金制度等。
为了筹钱,咸丰帝让内务府将皇宫值钱的物件都拿来熔化,铸成钱后充做军饷。最终,咸丰帝筹措到了1亿多两白银,这些钱为平定太平天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咸丰帝的生活还十分节俭,虽然与道光帝无法相比,却也堪称帝王楷模,只不过他从来没有意识到,靠这个是无法救国的,他最需要的是帝王必须具备的洞察力和判断力,这些他都没有,就如同道光帝那样。
清朝历史发展到咸丰帝,已经出现了系统系崩塌了,如果不是一位远见卓识的伟大君王,是无法挽回颓势的,所以他无法挽救清朝,清朝在他手上走向深渊,注定后世之君无法逆风翻盘。
在线股票炒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